“你嘗嘗這個,這是我們長汀縣的豆腐干。”江錕良新婚的妻子端上一盤新出鍋的熱菜,對住在家庭旅館的游客熱情介紹著。 2014年,江錕良和女朋友一前一后辭掉了在廈門的工作,回到老家“土樓之鄉”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高頭鄉,接手了自家的家庭旅館,今年“五一”兩人剛剛舉辦了婚禮。 江錕良的家庭旅館就在鄉里為土樓觀光旅游修建的公路邊上,到高北土樓群景區只有500米的距離,通體藍色的5層建筑,加上白色的歐式窗戶和院子里的秋千,在周圍的建筑中獨樹一幟。“這些裝修都是我和姐姐特地去鼓浪嶼和曾厝垵考察后設計的,走的是‘小清新’的風格。” 江錕良2011年從德化陶瓷學院畢業,在廈門一家雕塑公司做了半年技師,后跳槽到一家百貨公司做商場管理,隨著家鄉土樓旅游的發展加之外地打工上升通道的限制,他決定辭職回鄉創業。1989年出生的他,喜歡在網上聽馬云的演講,對于“馬太效應”等經濟名詞說起來頭頭是道。高南村里像他們家這樣的家庭旅館約30家,但由年輕人來打理的目前還不多。 “傳統的經營觀念保守,沒有方向,是被動掙錢,我們要變被動為主動。”江錕良把自己的家庭旅館放在了第三方平臺上,除了傳統的食宿服務,還拓展了旅游咨詢、租車和景點門票團購業務,春節、“十一”期間10個客房能夠全部滿客,他常常需要聘請村民來幫忙。在他接手管理后,家庭旅館的年收入從不到10萬元提高到了20萬元左右。 “現在的土樓,是名副其實的‘富民樓’。”來自“土樓王”承啟樓所在的高北村的江云招說。她已經做了近5年的講解員。過去土樓景區的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,隨著土樓旅游業的發展,很多人開始返鄉從事旅游配套服務。永定區湖坑鎮洪坑村原來外出打工的有1000多人,現在90%返鄉就業。根據永定區旅游局的統計,全區旅游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,拉動全區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約600元,土樓景區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多元,旅游業正逐步成為永定區新的支柱產業。 很有經濟頭腦的江錕良也有自己的擔心:“我們這邊旅游資源還是太單一了,大部分人就是過來看一個土樓,一天之內就能觀光結束,如果不能有所改變的話,幾年之后客流量就會下降。”針對旅游要素不配套、游覽單一的問題,永定區提出了發展“吃住行游購娛和文化、養生、居住”的“6+3”要素模式,正在努力將永定區的旅游方式從過境游轉向過夜游。(記者 李笑萌 王子墨) |